标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研究》成果评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9XZW002),由海南大学乔焕江主持完成,最终成果形式为专著,结项等级为优秀。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新时代大众文艺的主要形式和内容策源,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文学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这一文学和文化现象的独特意义?如何在其复杂面向中把握其中可能的创造性经验和先进的文学生产力?如何判断其当下的生产形态并预测其可能的走向?如何正确引导网络文学实践充分释放大众的文学热情,使其汇入文学的中国式现代化和争取新文明的进程?对上述诸多问题的回应,正是我们构建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构建的直接出发点。网络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学实践相伴而生,从最初对网络文学可能性的想象,到对网络文学特殊形态的现象描述、属性探察和批评阐释,再到当下逐步深入到对网文生产肌理和审美范式的认知与把握,已经在短时间内积累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但网络文学几经变异且仍然变动不居的状态,网络文学生产具体情势呈现出的复杂面向,不断对批评提出前所未遇的挑战。与资本、新媒体技术等其他要素对网络文学的影响力相比,批评尚未能实现对网络文学实践的总体把握和积极引领,整体性、历史性研究的不足,技术性、现场感的欠缺,人民性、民族性的游移,批评方法的机械挪用,与文学批评传统的断裂,都是网络文学批评亟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研究的目的,则在于构建能够明确批评立场、有效阐释现象、确定批评对象、指出批评路径、提供批评术语与方法,且能够与批评传统有机联系的批评话语系统。
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拓展网络文学批评的批评视野,以跨学科的方式把文学批评理论与新媒体研究、文化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数字人类学等结合起来,推进对网络文学的整体性理解,构建具备宽阔视野和深度阐释能力的批评话语系统,对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和总体提升,具有重要的学科开拓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指导性地位,并经过对其理论内涵和批评标准的合理转化、拓展,使其成为有效批评中国网络文学生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此同时,确立批评网络文学的现实立场,即文学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文学立场,使批评能够发现并理清网络文学与文学活动历史中的人民性传统以及中国当代文学文艺大众化和人民文艺传统之间的连续性,对文学批评在数码人工环境和当代历史文化语境中重新确立合法性地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明确网络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整体性的网络文学活动,确立对网络文学不同要素、不同层级、不同环节批评实践的关联性语境,对于纠正现有网络文学批评中普遍存在的流于表面、以偏概全等弊病,开展科学、有效的批评实践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观点
该成果在总体结构上除导论之外由八章内容构成。导论部分从视野的拓展与叠合构造角度,对网络文学批评应具备的四重视野,以及每重视野中隐含的批评路径和可能发现的批评对象进行富有理论建构性的论述,并结合当下把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与网文评价体系混淆的问题,对两者之间的区别予以揭示。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描述了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话语和具有原生性的网络文学在线批评的现状,其中对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的评介概括呈现出目前三大主要批评进路及其代表性批评者批评成果的主要观点和思路,揭示出其对网络文学批评发展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对在线批评的梳理,则突破批评界对这一概念的狭义理解,从平台规训、编辑指点、读者互动、网文原生理论四个方面,对在线批评如何直接影响和塑造网文形态进行较为详细地描述和分析。成果的第三章确立了理解网络文学生产及其发展历程的“要素配置论”,并对参与网络文学生产的媒介技术、大众网文用户、资本、国家治理等要素进行充分历史化地描述。以此为方法,第四章对网络文学30年左右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并分别对其关键节点进行较为细致的历史化梳理。第五章辨析了网络文学生产形态中的复杂向度,分别从“技术+”“平台+”“用户+”三个视角清理出中国网络文学的技术化文学生产、商业化文学生产和大众社会化文学生产三个面向。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从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和叙事形态入手,在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与网络文学特殊经验对话的基础上,提炼并大致确立了网络文学文本批评和叙事批评所需要的概念术语和具体路径。第八章集中关注网络文学活动中读者互动式阅读中的快感满足、情绪调动、情感体验和共识达成等问题,这些与传统文学活动相比更为特殊的接受经验,更为集中地体现了网络文学活动的创造性和先锋性面向。
目前网络文学批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多数批评者缺少能够使自己拉开与当下网络类型文生产方式形成的网文意识形态的距离,对由资本主导的网络文学生产形态进行批判的总体性视野;二是在网络文学与文学传统,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传统之间缺少建立连续性的批评自觉。针对网络文学这样一个需要从多维度整体性观察的文学事实,成果提出网络文学批评必须同时具备的四重视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总体性视野是网络文学批评的根本视野,唯物史观要求必须把网络文学作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辩证唯物主义有助于理解网络文学生产中的矛盾现象;数字媒体技术深刻改变了文学活动形态,媒介革命带来的全新的媒介环境,大数据算法和生成性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重塑网络文学的生产形态,新媒体技术的数字人文视野是了解网文生产机制的必备条件;网络文学现场的人类学视野,使批评能够以参与观察的方式触摸网文活动的肌理,并在“整体性情景”中把握网文生产的复杂性;文明论的想象性视野,则要在中华文明的绵延中,也在争取新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新定位网络文学并从中发掘创造性的文学生产力。四重视野的叠合交叉所形成的批评路径和话语体系,使具体的网络文学批评实践能够在长时段和大尺度中定位批评对象,保证了批评的历史纵深和知识生产的社会效力。
在如何理解网络文学的发展变化以及为网络文学生产定性方面,目前存在两种出发点不同的本位主义现象,即从新媒体语言或新媒体革命出发,以媒介要素作为网络文学的核心特征或发展动力的批评,以及从文学传统中雅俗秩序出发,以网文服务于大众娱乐的通俗性作为网络文学核心特征的批评。本课题通过对参与网络文学历史发展和网文生产的四种要素的充分历史化分析,参照阿尔都塞“过度决定论”,提出了网络文学生产的“要素配置论”,即网络文学生产及其发展并非由单一要素决定,不论媒介技术、资本、用户还是国家治理,都不能单独确立网络文学的属性,要素总是处在与其他要素的关系网络之中,同时每一要素本身也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生内涵的迁转,诸要素彼此以“接合”或“对抗/协商”的方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链接成不同形态的力量矩阵,不断重塑网络文学的样态,也不断形成新的矛盾。就目前网文生产的商业化形态来说,平台资本要素在要素配置关系中暂时占主导地位,因而使类型文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潮,也产生了落后的文学生产关系与大众文学社会化生产中涌现的先进文学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果以这一理论方法对网络文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富有历史意味的批评实践,确立了为其进行历史分期和预判走向的基本方法。
课题从网络文学生产模式的演变入手,辨析清理出目前为止网络文学生产的两种不同形态,即由平台资本主导的“商业化文学生产模式”和由网络文学大众作者-读者主导的“社会化文学生产模式”,指出后者在网络文学创生过程中的“共有财富”如何被前者收编,并在后者所限定的模式化空间中如何被扭曲变异,但仍然一定程度上在不同环节的抵抗中保持创造性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成果提出“技术+”“平台+”“用户+”三条理解和批评网络文学生产的可交叉路径。新媒体技术条件及其媒介环境使文学活动的历史性过程以共时态、空间化的方式集中呈现在平台界面上,这使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和叙事方式都产生的明显的变化。成果提出,与文学批评的现代传统所形成的“文本中心主义”批评惯习不同,网络文学批评需要把整个网络文学活动过程作为自己的批评对象。相对于传统的文本概念,成果提出网络文学“超级文本”的概念,以指代区别于作者文本的在平台界面呈现的网络文学活动过程。由此,对网文作者文本的批评,必须在对“超级文本”的自觉互文中才能顺利展开,所谓网文文本的开放性、超长篇、日更体以及“数据库”、梗、套路等概念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网文作者的叙事策略、叙事手段和叙事语言因此也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个性化的艺术体悟、叙事和语言风格,被具有可识别性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情节组织中的“换地图”“挖坑填坑”“玩梗”和对网络“次生口语”文化空间的自觉融入所取代,而这些策略显然更适合作者-读者的共同文学劳动。与此同时,网络文学读者群体的强互动式阅读,也使他们在网络文学“使用”过程中的情感劳动或“情动”问题成为网络文学批评特有的对象。成果对读者群体这一特殊的阅读接受样态也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
目前国内学界的网络文学批评研究,多集中在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搭建和评价标准的确立,评价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衡量和评价当下网络文学作品、网文作家或文学网站的优劣高低,其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和易变性直接体现了网络文学场域中多方行动者的意图博弈。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构建,则是基于文学立场对网络文学活动的综合性考量,其目的主要在于文学知识的生产,是通过确立可参照的网络文学知识学体系,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传统和网络文学活动之间建立具有连续性的阐释通道和批评路径。因而,成果一方面较为全面地呈现了由数字新媒体技术引发的网络文学活动方式中涌现的文学经验、审美范式新变;另一方面,则通过视野的拓展与叠加,在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与网络文学现场新经验对话的过程中,调整批评话语的路径,扩展原有理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提炼出有针对性、有较强批评阐释效力的网络文学批评概念术语和关键命题,初步构建了网络文学批评的话语结构体系。
在此过程中,成果在对网络文学生产诸要素充分历史化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文学批评的“要素配置论”,有效区分并阐释了网络文学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成果一定程度上拆除了网络文学与当代文学之间的壁垒,把网络文学纳入文学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以考量,确立了网络文学批评“民族-人民的”文学立场。成果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网络文学批评的学理性内涵,打破了网络文学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二元对立的断裂式思维定势,指出了网络文学批评可能的话语实践方向,有利于网络文学批评突破当下网文生产主导范式所形成的网络文学意识形态视野,加快从现象解释向文学知识生产阶段发展的步伐,因而,成果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网络文学实践的属性,理性看待其意义和局限,正确判断网络文学发展的趋势,推进网络文学批评有效介入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成果的部分内容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视点”栏目邀请主持人就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专题介绍,《社会科学报》也对项目成果进行了重点介绍。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琼ICP备05002632号
海南省??谑星砩角斐呛?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8号办公楼,邮编:571199,电话:0898-65316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