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海南)—东盟2025智库论坛会议综述
2025年9月17日,由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南海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海南)—东盟2025智库论坛”在??诔晒侔臁1敬温厶骋浴爸泄攵斯夜步ā渡锇楣叵怠汗材狈⒄?、共同繁荣”为主题,汇聚来自东盟国家及国内多家高校、智库的6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海南)—东盟蓝色经济创新与产业合作”“中国(海南)—东盟海洋生态?;び胗嬉岛献鳌薄澳虾G蚝Q蠡∩枋┙ㄉ栌牒I贤ǖ腊踩钡纫樘庹箍松钊胙刑钟虢涣?,特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蓝色经济战略地位提升,成为区域合作新引擎的趋势显著
中国南海研究院党组书记曾晓明指出,中国与东盟应共同构建高韧性的蓝色经济合作网络,以有效抵御地缘经济碎片化风险。他建议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港口基础设施、临港产业、航运物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商品、资金、信息和人员的自由高效流动。同时,应深化海关程序、贸易便利化等软联通领域的规则对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韧性更强的区域海洋产业链与价值链。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他呼吁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绿色节能技术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共建区域海洋科技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曾晓明强调应持续推进区域涉海规则机制建设,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拓展海洋环保、海上搜救、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基于国际法的南海航行自由与安全。
海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省社科院院长夏旭认为,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应在蓝色经济发展中发挥先行先试和战略枢纽作用。他提出,海南应依托“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完善海洋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发展海洋物流、海洋旅游、海洋信息服务、涉海金融等现代海洋服务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服务体系。未来,海南应重点培育海洋牧场、深海科技、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并借助封关运作后“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政策红利,打造面向东盟的蓝色经济贸易与投资便利化通道。他建议加强海南与东盟国家在海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同时深化在海洋环保、海洋科技等领域的合作研究,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范例。
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执行院长郭达提出,蓝色经济不仅是中国—东盟经济增长的重要市场,更是产业合作、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他强调,海南自由贸易港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市场的战略交汇点,应当成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市场的连接点和先导区。具体包括:推进海南与东盟港口的互联互通,依托“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政策,打造连接两个市场的国际航运枢纽;利用海南“零关税”和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等政策,吸引中国和东盟企业共建海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制定扩大自东盟进口海产品的计划;构建中国—东盟邮轮旅游合作圈,设计环南?;平鹩事趾较?,探索发起“泛南海旅游卡”,推动区域旅游互通免签;重点推进海洋生态环保合作,探索渔光互补、海洋可再生能源、蓝碳交易等新模式,将海洋产业能耗标准、蓝色金融合作等纳入中国-东盟自贸区3.0谈判,共同提升蓝色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韧性。
福建社科院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李鸿阶指出,海南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中应定位为“通道+聚集地+示范区”,具体策略涵盖五大方面:一是构建一体化海洋旅游市场,拓展跨境邮轮航线,发展国际邮轮母港,创新“泛南海旅游卡”等便利化政策;二是深化海洋渔业合作,建设面向东盟的海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共建渔业产业链、供应链,共同制定技术标准;三是推动港口航运服务一体化,建立中国-东盟港口联盟,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吸引东盟航运企业在海南设立区域总部;四是加强海洋能源与生态环保合作,合作开发海上风电、海洋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探索建立面向东盟的蓝碳交易市场;五是强化海洋科技与金融服务合作,共建海洋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体系,发展航运金融、蓝色债券等金融服务,共同建设蓝色经济大数据平台,为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系统性合作框架与国别实践相结合,蓝色经济多元化发展路径清晰
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倡议将中国—东盟合作打造为“三个典范”:一是多边主义合作典范,围绕RCEP、自贸区3.0、东盟印太展望等机制,形成更多可视化成果;二是全球治理倡议合作典范,聚焦减贫、粮食安全、蓝色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利用东盟地区论坛等平台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三是海洋命运共同体典范,坚持南海和平稳定,推动在可持续渔业、海洋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旅游等领域的联合开发与产业投资,共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产业园”,并加强海洋生态系统?;?、塑料垃圾治理、海上搜救与应急响应等合作,提升区域风险应对能力。
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研究主任苏海达·伊斯梅尔认为,中国与东盟蓝色经济协同发展基于三大基?。喝蚝T饲绷?、紧密的贸易联系和共同的海洋空间。她通过SWOT分析指出,马来西亚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战略区位和新兴蓝色经济产业,但也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监管重叠、技术短板和生态环境威胁等挑战?;龇矫?,她强调应推动经济多元化、创新技术应用、拓展海洋旅游和国际合作;挑战则包括IUU捕捞、自然灾害、地缘经济波动和海事纠纷。她提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框架应涵盖五大要点:经济发展与贸易互通、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应对、食品安全与渔业可持续性、创新技术与数字化、海洋环境?;?,从而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体系。
新加坡尤索夫伊沙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西瓦格·达玛·内加拉提出,印尼作为群岛国家,蓝色经济对其发展至关重要。重点发展领域包括渔业与水产养殖、海洋工业与物流、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旅游、生物技术和海洋教育。他指出印尼在渔业资源、生物燃料、区位优势等方面具有潜力,而海南则拥有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数字贸易能力、海上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自贸港金融政策优势。双方可合作建立可持续海洋合资企业,推动智慧港口建设,共同开展替代燃料和海洋能源试点项目,形成技术、产业与资金的有效对接。
柬埔寨亚洲愿景研究所研究员索卡强调,柬埔寨通过“柬埔寨-中国工业走廊”(CCIC)推动蓝色经济与陆域经济深度融合。建议包括:发展沿海经济特区、造船业、冷链物流和海洋加工产业,形成陆海联动出口优势;加强跨境海上贸易与物流,缩短物流时间,整合冷链链;延伸渔业和水产养殖价值链,通过技术合作提升加工与认证能力,开拓RCEP市场;对接东盟—中国蓝色经济框架与RCEP,增强项目合法性与区域协同;加强海上安全与战略沟通,提高基础设施透明度;开发蓝色旅游与沿海服务,推动绿色认证的生态旅游;严格规范工业标准、劳工权益和生态保护,防范社会与环境风险。他呼吁在经济特区内设立蓝色经济集群,制定绿色分区与污水处理标准,推动数字化海关流程,并多元化国际合作伙伴,降低地缘政治依赖。
产业创新与科技赋能驱动海洋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成为核心共识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秘书长、副院长李明波指出,中国跨境电商在东南亚快速发展,同时也对当地中小企业造成冲击,引发多国调控政策。他建议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商合作应进行正面调整:一是将“中国生产-中国加工—中国运输”模式中的部分环节转移至东盟国家,实现利益共享;二是中国单方面向东盟开放市场,避免双边开放对中国商品过度冲击东盟经济的担忧;三是借鉴TikTok Shop与印尼GoTo集团合作模式,通过本土化运营与股权合作缓解监管压力,形成可持续的合作范式。
中国南海研究院公共外交与海南开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蔡振伟强调,面对全球海洋气候变化与资源压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他总结了中国海洋经济转型的五条路径:一是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二是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洋新能源;三是推动立体用海,发展海洋数据中心、海上制氢储能、海洋牧场等新业态;四是建设海底数据中心,打造智慧海洋;五是发展滨海旅游业与海洋体育旅游。他建议中国与东盟加强在可持续渔业、绿色航运、海洋科技、海洋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基础设施,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向绿色、低碳、创新方向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水生生物博物馆副馆长王学锋介绍,中印尼海洋牧场合作项目已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区建设、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未来建议包括:深化海洋渔业合作,建设保护型、生态养护型和增殖型海洋牧场;打造“一带一路”海洋牧场样板工程,形成“一核三延”区域一体化示范区;构建国际海洋牧场标准体系,推动中国人工鱼礁建设、放流物种标记等技术规范的国际化应用,为区域海洋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吴洽儿指出,中国渔业实现了从“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未来将坚持“稳产保供、创新增效、绿色低碳、规范安全、富裕渔民”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水产种业、深远海养殖、工厂化养殖和休闲渔业,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和国家级绿色循环园区,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与支撑体系建设。她表示中方愿与东盟国家分享渔业发展经验,共同推进区域渔业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社区参与、技术创新与多元共治成为海洋生态保护主流模式
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关系系助理教授龚丽娜提出,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需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垃圾收集、分类与监测,建议将AI合作纳入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提供政策与数据支持。她同时强调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倡议设立“环境青年领袖论坛”,加强青年网络建设,通过教育、培训与文化交流提升环保意识,形成技术、政策与人文三轨并进的海洋污染治理体系。
印尼海洋?;せ鸹?YPL)主任迪娜·科萨西分享了社区主导的生态?;な导?,包括:结合传统知识与现代治理,推动社区参与红树林与沿海资源?;?发展基于社区的社会企业,促进红树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通过社会林业政策强化社区资源权属;将气候适应与自然资本核算纳入项目设计;开展蓝碳、企业运营等能力培训;促进多方协作治理;创新蓝色碳汇、生态保险等融资机制;扩大社交媒体宣传与青年参与,构建区域交流平台,推动中国-东盟在社区?;び肜渡昧煊虻木榛ゼ?。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乔峰强调,小型渔业是全球粮食安全与生计保障的重要部门,却长期被政策边缘化。他建议通过四方面行动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信息层面,建立养殖户数据库支持精准监管;技术层面,安装能源计量设备,开发保险产品;组织层面,建立生态巡护队,发展生态旅游与文化体验;文化层面,通过影像记录帮助渔民重拾文化自信。他呼吁政府、企业、社区与公益组织多方协作,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在小型渔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菲律宾瑞尔?;ば?RARE)菲律宾办公室项目执行专员蕾切尔·瑞斯科达多介绍,RARE在菲律宾推行的“Fish Forever”项目采用“管理准入+保护区”模式,推动气候智能型渔业实践,核心措施包括渔民注册许可、捕捞记录、规则遵守和参与管理,并通过社区储蓄小组增强经济韧性。她强调,成功的保护需建立在信任、尊重与情感联系基础上,尤其需推动女性、青年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使保护行动具有可持续的社会动力。
基础设施联通与规则构建同步推进,海洋安全治理趋向合作与法治化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建议,中国与东盟应淡化海洋基础设施合作的政治色彩,重点推进三方面合作:一是传统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如借鉴中新一站式通关经验提升港口效率;二是拓展海洋大数据、商业航天、卫星通信导航等新兴领域合作;三是维护南海的开放性与安全性,支持海底光缆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避免歧视性政策。
菲律宾国际安全学会主席隆梅尔·班乐义指出,菲律宾在南海的设施建设与美国航行自由行动互动频繁,加剧地区安全焦虑。他呼吁各方避免受域外叙事影响,增强透明度与沟通,将南海视为连接之海而非分裂之海,通过直接当事国对话解决争议,共同维护地区稳定。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郑志华提出,南海争端已进入“后真相时代”,各方需构建基于客观事实与规则的信任框架。他主张建立去中心化的认证体系与元数据标准,推动数据共享与联合调查,从话语斗争转向事实沟通,为争端解决创造共识基础。
越南国立大学法学院国际法讲师越都强强调,应将海事网络安全视为关键基础设施,推动建立区域协调的法律框架。他建议借鉴欧盟《NIS2指令》,基于分权、互操作和共同责任原则,制定南海海事网络安全规则,提升法律韧性与战略自主。
印尼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院东盟研究中心研究员约瑟夫·克里斯坦托分析,海底电缆是全球数字生命线,南海是其关键枢纽,但面临自然、人为与地缘政治风险。他呼吁通过技术合作、建立信任和强化法律框架?;さ缋掳踩康骱献魇怯Χ怨餐嗳跣缘奈ㄒ豢沙中揪?。
华阳海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穆嘉昊指出,海底基础设施管辖存在“平行管辖权”与“法律真空”问题。他建议中国与东盟共同制定原协议或具有约束力的声明,完善海底电缆、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保护规则,提升区域海洋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琼ICP备05002632号
海南省??谑星砩角斐呛?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8号办公楼,邮编:571199,电话:0898-65316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