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官方网站入口_全国凤楼小姐兼职同城网站,100元5小时上门服务内容,一品楼品凤楼网站2024

从“东坡初心”到“丘濬精神”——丘濬对苏东坡政治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 2025年04月07日 11:36

  文 | 李英华

  经统计,丘濬《大学衍义补》全书提及“苏轼”名字77次(含省称“轼”),另有6次所谓“苏氏”指苏东坡。此外,还有多处虽然没有提及“苏轼”名字,但其论述显然与苏东坡的相关思想观点有着密切关系。另外,在丘濬《世史正纲》和《琼台诗文会稿》中,也各有多次论及苏东坡。

  丘濬虽然推崇朱熹理学,但他能够超越朱熹批判苏东坡的狭隘与偏见,自觉传承“东坡初心”和发展东坡政治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学界对此罕有研究。拙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引起学界重视。

  一、以民为本,藏富于民

  苏东坡提出“民者,天下之本”。他认为,统治者对于民众可以亲近而不可疏远,可以敬爱而不可鄙视。若统治者自命不凡,而蔑视民众,那么其政权就危在旦夕了。他指出:“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物无险于民者矣?!? 所谓“舟”,比喻国家政权。政权是否稳固持久,取决于民心是否认同、民众是否拥护。苏东坡进而指出:“惟天子无所恃,恃民心而已。民心携,则天子为独夫。”天子唯一依靠的,就在于民心的认同与拥护。若民心叛逆,不再拥护,天子就成为孤家寡人。因此君主必须敬畏民心,深结民心。

  丘濬继承和发展了苏东坡的上述民本思想。他的《大学衍义补》就是一部以民本思想为基石的民学巨著(145万字)。从第13卷至第19卷都是围绕“固邦本”问题而展开论述。包括了11个专题:总论固本之道、蕃民之生、制民之产、重民之事、宽民之力、愍民之穷、恤民之患、除民之害、择民之长、分民之牧、询民之瘼。此外,《大学衍义补》的其它各卷标题,尽管没再明确标出“民”这个字,但事实上,还是鲜明地贯穿了“民本”这一思想灵魂。丘濬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万世人君所当书于座隅,以铭心刻骨者也。”君主不能肆意妄为,虐待百姓,而必须爱抚百姓,为民造福,才能赢得百姓的认同和拥护。

  苏东坡的理财观念与他的民本思想关系密切,他说:“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彼斩氯衔裰谑峭持握叩母?,而财货又是民众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统治者与民争利、巧取豪夺,无异于自毁长城、自取灭亡。基于此,苏东坡认为,理财的精义在于畅通财货,而不是从中聚敛。对于那些打着为民谋利的幌子,而实质上却是为自己敛财的贪官污吏,苏东坡给予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他主张构建一种“义以生利”的社会经济制度。他说:“使天下之利,皆出于义,而民莫不好也。后之所以使民要利者,非诈无由也?!彼斩孪M疤煜轮猿鲇谝濉?,借以彰显和批判“使民要利者,非诈无由”的社会现实。

  丘濬赞同苏东坡关于为民理财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所谓财者,谷与货而已。谷所以资民食,货所以资民用?!闭庖馕豆也瓶馐枪驳?,而不是私人的,君主只是负责管理而已。从根本上说,国家财库是为了满足百姓的需求。丘濬认为,“古者藏富于民,民财既理,则人君之用度无不足者。是故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鼻馂F不仅区分了“理财”与“敛财”之别,还划分了“为民理财”与“为国理财”,强调富民是富国的重要基础,“为民理财”具有优先地位。君主的职责是为民聚财,而不能肆意挥霍,更不能占为己有。丘濬还强调,统治者要善于理财,就应该遵守“絜矩之道”、贯彻“以民心为己心”的理念。推而广之,统治者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天下太平,就应该领悟和践行“以民心为己心”的精神理念。这既是丘濬理财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丘濬民学思想的生动体现。

  二、改革科举,选任贤能

  要想惠民利民、为民造福,就必须改革科举、选任贤能。科举考试本身不能培养人才,但考试内容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大影响。苏东坡反对王安石把诗赋改为经义的科举改革,他说:“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而丘濬赞同王安石的科举改革,认为“切中今世学者习科举之弊”。

  科举改革涉及到科场文风问题。丘濬赞同苏东坡关于改革科场文风的意见。他引用苏东坡的话说:“愿陛下明诏有司,试之以实学。博通经史者,虽朴不废;稍涉浮诞者,虽工必黜。则风俗稍厚,学术近正,庶几得忠实之士,不至蹈衰季之风?!倍源?,丘濬完全赞同。他指出:“文章关气运之盛衰,而科场之文为甚。盖科场之文,乃一世所尚者。上以此取人,以为一代辅治之具;下以此为业,以为一生进用之阶,非徒取其能文而已?!鼻馂F认为,明代科举考试命题存在很大弊病。他批判说:“其初场出经书题,往往深求隐僻、强截句读、破碎经文,于所不当连而连、不当断而断,遂使学者无所据依,施功于所不必施之地。顾其纲领体要处,反忽略焉?!庇懈杏诖?,丘濬提出了改革建议:“所命题,必光明正大、切于人情物理,关于彝伦治道者。”对于试卷答案问题,丘濬和苏东坡一样,都反对王安石以一家之言(即《三经新义》)作为标准答案。丘濬还批评明代科举考试“专主一说”的弊端,不仅有悖真理,而且败坏士风,谬种流传,影响深远。丘濬主张答案不必专主一说,只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故,与理相通,即可录取。

  关于人才选任问题,丘濬与苏东坡一样,反对那种论资排辈的用人方式。他批判指出:“贤才伏于下者,资格碍之也;职业废于上者,资格率之也;士之寡廉鲜耻者,争于资格也;民之困于暴政虐令者,资格之人众也;万事之所以刓弊、百吏之所以废弛、法制之所以颓坏而不救者,皆资格之失也?!逼咀矢裼萌?,年深日久,就会导致“衰老之人”充斥官场。丘濬指出:“衰老之人布满天下,而欲事理民安,难矣。事不理、民不安,乱亡之兆也。且国家养士,将何为乎?为乎民而已。”可见,凭资格用人严重违背了“养士为民”的本意。那么,怎样考核人才?苏东坡提议:“方今之便,莫若使吏六考以上,皆得以名闻于吏部?!蚍ㄕ?,存其大纲,而其出入变化,固将付之于人?!倍源?,丘濬评论说:“由是观之,人固不可以不任,而法亦不可以不定。……不用资格,所以待非常之才、任要重之职、厘烦剧之务;用资格,所以待才器之小者、任资历之浅者、厘职务之冗杂者?!?/font>

  苏东坡还认为:“夫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此处所谓“天下”,是指公共权力(即政权)。它不是君主的专利,只不过是天下人把这种权力暂时让君主来掌握而已。从“公天下”的理想愿景出发,苏东坡希望君主用人能够做到“与民同欲”。丘濬赞同苏东坡这种“公天下”的理想愿景,他引用《礼运》的原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比缓蟛退担骸胺踩舸苏撸堑宓凼蔽?,凡夫为治皆不可不然也?!鼻馂F还强调说:“惟公惟明,不偏不党,则国家有得人之效。事妥民安,而制治保邦之本立矣?!庇Φ笨隙?,只有“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做到“惟公惟明,不偏不党”,才能真正有“得人之效”,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只有用人得当,才能为民造福,才能赢得民心。

  三、广开言路,达成“国是”

  苏东坡认为,君主治国理政,必须敬畏上天、敬畏民意,应该“以天为心,以民为师”。如何做到这一点?最好的途径就是广开言路,鼓励进谏。苏东坡指出,“方今天下多事,饥馑盗贼,四夷之变,民劳官冗,将骄卒惰,财用匮乏之弊,不可胜数。而政出帷箔,决之庙堂大臣,尤宜开兼听广览之路,而避专断壅塞之嫌,非细故也?!闭堤煜露嗍轮?,内忧外患,民生维艰,就更应该谦虚为怀,广开言路,而不能专断独裁、禁锢民意。

  丘濬赞同苏东坡的上述观点。他指出,凡是卓越帝王都是虚怀纳谏,以言资政。即便是“百工之人”的意见,也不敢怠慢忽视?!案前俟ぜ家罩?,至理存焉,理无往而不在,故言无微而可忽也。”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也是广开言路的哲理基础。丘濬认为,秦朝的“诽谤妖言”罪是造成秦朝暴亡的关键原因。汉文帝废除秦朝的“诽谤妖言”罪,加上汉文帝本人“好言纳谏”,从而成就了汉文帝的明君形象。后世许多君主达不到汉文帝的高度,又恢复“诽谤妖言”罪。这是重蹈暴秦的覆辙。

  丘濬认为,一个国家的重大忧患表现在:当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而君主浑然不觉;人臣虽然预感国家危亡的灾祸临头,却不敢明言。为避免这种忧患发生,丘濬建议说:“为人上者,诚能广陈言之路,弘容言之量,言之善者有赏,言之非者无罪,当言而不言者有罚。”丘濬认为,广开言路,虚怀纳谏,这是国家“治安之原、太平之基”。为此,丘濬提出了广开言路的诸多渠道:“或为之科目,如所谓直言极谏者。或为之设官,如所谓拾遗、补阙者?;蛞蛟猪蚨纶郧?,或因患难而责己以访?;蛭侄灾?,使人人得以自达?;蛏璧俏胖模故率碌靡陨衔?。”这一切都是为了充分征求民意,使方针政策顺从民心,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

  自秦汉以来,君主都希望统一思想道德,这与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是相矛盾的。苏东坡认为:“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一不可执?!碧煜峦蛭镏砉倘淮嬖谀持滞骋恍?,但却不能人为地把某种理论定于一尊。苏东坡指出:“凡有心者,虽欲一,不可得也?!の┪扌墓室?,一故有信,信故物知之也易,而从之也不难。”凡是人为刻意地追求统一的,最终都是徒劳的。只有像天地那样自然无为,才会存在客观的、真实的统一性。而万物也会自然地遵循这种统一性。北宋熙宁时期,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企图统一思想和道德风俗。王安石主编《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答题标准。苏东坡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它束缚、禁锢了士人的创造性思维,导致文学、文化不如昔日繁荣。在他看来,自由是文学创作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源泉。

  丘濬也批评王安石的上述做法,他说:“自作三经,专用己说,欲以此一天下士子,使之遵己,固无是理?!辈还?,丘濬也重视儒家关于“大一统”的思想传统。对于董仲舒的“大一统”论,丘濬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仲舒首以是为言,而丞相卫绾又以为奏,于是罢黜百家,而世之学者因是而知尊孔氏之道。”那么,如何统一社会思想道德?丘濬认为,应当用所谓“国是”来统一思想。他说:“众人以为是则是,众人以为非则非矣。合天下之人之言,咸以为是,而不非之者,是则所谓国是也。因时随事,择其可否,权其轻重,而必原于天理之正,合于人心之安,斯则所谓国是者乎!”这段话可以概括为几个要点:其一,“国是”的基本内涵是“合天下之人之言,咸以为是”;其二,“国是”的形成过程是“因时随事,择其可否,权其轻重”,它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教条主义;其三,“国是”的根本原则是“原于天理之正,合于人心之安”。总之,所谓“国是”,乃是国人的共识。

  四、人法兼济,德刑相辅

  “人法兼济,德刑相辅”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即人的能动性作用与法律的规范性功能互相配合,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诚然,无论是苏东坡抑或丘濬,“人”与“法”、“德”和“刑”并不是完全等量齐观,而是各有侧重。他们均突出“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强调德主刑辅、以刑弼教。

  苏东坡认为,“人与法并行而不相胜,则天下安?!比绻擞敕ú荒苄髋浜?,就会出现一种很糟糕的局面,所谓“夫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法为虚器”是指法律不能起到应有作用,形同虚设;“人为备位”是指不能发挥人的积极作用,聊以充位。苏东坡指出,“夫天下有二患,有立法之弊,有任人之失?!逼渲?,“立法之弊”又称“任法之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死守法律条文而不懂得变通;其二,让小人钻了法律空子。苏东坡认为,较之“任人之失”,“立法之弊”的负作用更大一些。那么,造成这种任法之弊的根源是什么?苏东坡指出:“任法生于自疑,自疑生于多私?!本鞯淖砸珊投嗨绞侨畏ㄖ椎母此?。这是由“家天下”的本质所决定的。从“家天下”的实际出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人法互济”。

  丘濬继承发展了苏东坡的上述思想观点,他说:“为治之具,在人与法而已。”他强调“老成之人”和“见成(即“现成”)之法”。丘濬与苏东坡一样,都对王安石“骤用新进,轻变旧法”持批判态度。丘濬认为,“立天下之法”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上稽天理,中顺时宜,下合人情”。立法必须遵循治国理政的固有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民心所向。丘濬又指出,光有良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秉公执法之人。他认为:“狱所以不公者,外为权势之嘱托、内为财利之贿赂故也。然典狱之官所以不讫于威富者,其根本则又在于上之人焉?!痹谇馂F看来,要让法官秉公执法,首要条件就是君主及其重臣不能暗中干预司法。其次则是法官具备“存心敬畏、秉性刚直”的素养。

  关于“德刑相辅”问题,苏东坡主张德义在先,刑利在后。即以德义为主,刑利为辅。简称“德主刑辅”。对于《尚书》所谓“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苏东坡评论说:“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嗜士晒?,义不可过也?!闭舛位耙彩峭瞥绲轮餍谈?,而反对滥用刑罚?;诖?,苏东坡对宋神宗说:“夫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本龆ㄒ桓龉掖嫱觥⒗ざ痰墓丶蛩?,并不在于军事上的一时强弱,而在于道德风俗是否优良深厚。

  丘濬赞同苏东坡关于德主刑辅的基本观点。他指出:“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此万古圣人制刑之本意也?!庇炙担骸袄窭中陶渲乱灰玻赜欣窭忠晕陶?,则政事之行、刑罚之施皆本乎自然之理,以立为当然之制,使民知所避而不敢违?!鼻馂F认为,“德、礼、政、刑”是治国理政的四种基本方式,凡儒家经典所载为治之道,都没有超出这些范围。他指出,“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姓潭薜吕瘢俏酵椒?有德礼而无政刑,是谓徒善。为政之道,于斯四者,诚不可以缺一者也。”所谓“四者不可缺一”,就是强调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以德礼为本、政刑为辅。这是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必然体现。

  五、巩固国防,反对黩武

  苏东坡在《策别》《策断》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巩固国防、反对黩武”的思想观点。出仕以后,又时常在奏议中论及巩固国防、反对黩武的问题。丘濬在《大学衍义补》的“备规制”“严武备”和“驭夷狄”等专题中,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巩固国防、反对黩武”的问题。其中,丘濬评述了苏东坡的许多相关思想观点。

  首先,关于国防的宗旨问题。苏东坡指出,“凡举大事,必顺天心。天之所向,以之举事必成;天之所背,以之举事必败?!彼健氨厮程煨摹?,就是卫国安民。丘濬也说:“为天下者,制师以立武、立武以卫国、卫国以安民?!逼浯?,关于军队的组织问题。苏东坡在《进策》中探讨了汉、唐、宋三朝之军队组织的演变。丘濬认为,苏东坡对于汉、唐、宋军制之得失“了然明白”,并评论说:“宋之禁军,不如汉之践更,汉之践更,不如唐之府兵。三代之制不可遽复,必欲复古之渐以壮国势、以省国费,皆莫若唐府兵之尽善焉。”据此,丘濬提议:“请于国家常制之外,于京畿之中,别为寓兵之法,用唐人之意,而不泥其故迹;因今日之便,而不变其常制?!痹俅?,关于将帅的选任问题。苏东坡和丘濬都讨论了《左传》所记载的楚成王派子玉率兵围攻宋国的历史事件。他们都认为,楚成王和子文均不了解子玉的为人,可见“知人诚难也,而知将为尤难”。在他们看来,优秀的将帅必须文武兼修、刚柔并济,其所率军队才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第四,关于军队的训练问题。元祐八年(1093年),苏东坡被贬到定州任知州,注重整顿军队、加强备战。丘濬赞同苏东坡的这些举措,由此对照明朝的国防形势,因承平日久,百事废弛,他强调:“此正居安思危之日,思患豫防之时也?!币虼吮匦胱帕φ倬印⒖炭嘌盗?。

  苏东坡反对穷兵黩武。他认为,好战是导致国家衰亡的罪魁祸首。他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等四位帝王由战胜而走向衰亡的例子。鉴于战争可能导致后患无穷,苏东坡劝诫宋神宗“绝意兵革之事,保疆睦邻,安静无为,固社稷长久之计”。

  丘濬也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穷兵黩武。对于汉武帝命令卫青出击匈奴,丘濬评论说:“自是穷兵黩武,出塞穷追,虽能制胜快意于一时,然中国之人民死锋镝、膏野草亦多矣?!鼻馂F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战胜外国,不仅依赖军队威武,更依靠道义服人。立足于“平天下”的胸襟和视野,丘濬主张对“中国之民”和“外国之民”一视同仁。他指出:“圣人一视以同仁,兼爱夫内外远近之民,惟恐一人之或失其所?!彼幼潘担骸耙蝗酥婪瞧涿?,岂非君民者之罪乎?用是兢兢业业,深思远念,非为民而不轻用人之命?!惫坦赖母咀谥际俏吮<椅拦?。若是好大喜功,痴迷于开疆拓土,而不惜穷兵黩武,就不免本末倒置、背离初衷了。总之,反对穷兵黩武,这是丘苏二人的民本思想的必然体现。

  六、结语

  苏东坡向宋哲宗坦言自己治学的“初心”是“以及民为心”。所谓“及民”,即惠民利民、为民造福。丘濬向明孝宗自述治学的宗旨是“留心于扶世”。所谓“扶世”,即济世安民、为民造福。此即“丘濬精神”。从“东坡初心”到“丘濬精神”,可谓魂脉相连、一以贯之。他们秉承“以民心为己心”的精神理念,以民本思想为基石,以为民造福为宗旨,先后提出了“共理、共成、共享”的治国理念,主张一切治理实践都应以惠民利民、民生福祉为依归,故其政治思想可称之为民学思想。苏东坡和丘濬的民学理论蕴含许多思想精华,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式民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者李英华,系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琼ICP备05002632号

海南省??谑星砩角斐呛?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8号办公楼,邮编:571199,电话:0898-65316887